来源:财通社
美的集团(000333.SZ, 0300.HK)创始人、83岁的佛山首富何享健,正冲刺家族第10个IPO。
8月27日晚,美的集团子公司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得智联“)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同时任命中金香港证券、摩根士丹利亚洲和中信里昂证券为整体协调人。
这家由美的物流业务孵化而来的公司,迈出了冲击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
01
安得智联的成长路径
安得智联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安得物流,最初专职集团物流业务。
随后经过三年沉淀,安得物流便尝试拓展至B2C、C2C等多元化物流领域。
2017年,美的集团宣布转型,并将安得物流更名为安得智联,战略定位提升至智慧物流。
自那之后,安得智联试图走出美的,向外部市场扩展。
到2022年,公司已为超过3000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并推出“1+3”供应链服务模式:端到端物流能力结合生产物流、一盘货统仓统配、最后一公里送装一体三大核心解决方案支柱。
灼识咨询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前五大综合型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安得智联在2022年至2024年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最高。
且按2024年收入计,安得智联是2024年中国综合型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收入排名第一的生产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国家电行业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
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安得智联收入从141.73亿元增长至186.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4.8%;同期净利润从2.15亿元升至3.8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3.0%。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08.85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21.7%。
安得智联披露其客户规模持续扩大,合作三年以上的客户在2024年已达2388家,客户群覆盖家电、快消、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行业。
过去三年及今年上半年,安得智联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49.8%、48.6%、52.1%及49.7%,约占公司一半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收入仍有较高比例来自母公司美的。2022年至2024年,来自最大客户美的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7.7%、36.6%、41.1%。
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则为40.4%,和过去三年一样,始终超过36%。
高度依赖关联方的结构,也是其A股上市未能成功的关键原因。
对于上述问题,美的在4月底的一份分拆预案中直接表示:“安得智联对本集团关联销售产生的收入及毛利占比较高。“
与此同时,美的还预计安得智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与其保持较大规模的合作。
02
IPO之路曲折,十六年三次闯关
安得智联谋求独立上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9年。
彼时,公司计划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但因与母公司关联交易比例过高被否。
2013年,美的集团完成整体上市后,安得智联独立上市的计划再次搁置。
2017年,就在官宣集团重要转型阶段的这一年,美的曾表示要推动安得智联独立上市。
直到2023年7月,美的董事会通过了启动分拆子公司安得智联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前期筹备工作的议案。
2023年12月,中金公司代表安得智联向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递交上市前辅导备案。
不过,在今年1月中金公司发布第四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后,有信息显示安得智联撤回了IPO辅导备案。
今年4月29日,美的在发布一季度业绩报告的同时宣布,拟分拆安得智联至港交所主板上市。分拆完成后,美的仍将维持对安得智联的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的首次尝试分拆子公司上市。
在谋求安得智联独立上市的同时,美的也曾费尽心思为子公司美智光电谋划。
然而,在2023年12月,专注于照明及智能前装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美智光电第二次撤回深交所创业板IPO申请。
自那之后,美智光电再未传出重启上市计划的消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安得智联已然超越美智光电,成为何享健家族第十个IPO最有希望的选手。
放眼行业,海尔的物流部门日日顺同样走过一段坎坷的上市之路。
自2018年从母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剥离后,日日顺的上市申请材料于2021年5月获深交所创业板受理,历经三年才成功过会。
然而,过会一年多后未能提交注册,日日顺在2024年10月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或许是看到美智光电和日日顺在A股IPO的坎坷经历,安得智联才转道香港IPO吧。
03
第10个IPO?
何享健家族的资本版图
若安得智联顺利上市,何享健家族将直接或间接控股10家上市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间,何享健家族已控股9家上市公司,包括美的集团、合康新能(300048.SZ)、万东医疗(600055.SH)、科陆电子(002121.SZ)、美的置业(3990.HK)、盈峰环境(000967.SZ)、百纳千成300291.SZ)、顾家家居(603816.SH)和会通股份(688219.SH)。
这其中既有通过收购纳入的企业,也有何享健独子何剑锋、以及何享健长女何倩嫦分别控制的资产。
这样看来,何享健家族在资本市场不仅控制着5000亿家电巨头,还涉足环保、医疗、家居等多个行业。
而这一资本扩张路径的背后,是何享健长期坚持的多元化布局。
现年83岁的何享健,早在1968年便在家乡顺德北滘创办塑料厂,1980年制造风扇进入家电业,1993年实现美的电器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由乡镇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
2012年,何享健交棒职业经理人方洪波,美的进入新阶段。
2024年9月,美的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又一家“A+H”股上市公司,募资310亿港元。
近年来,美的营收增速有所波动,2020年至2024年分别为2.9%、20.92%、1.16%、8.59%、9.44%。
在家电主业趋于成熟的背景下,美的积极孵化旗下业务IPO。物流作为其中一条重要赛道,被寄予分拆上市、独立融资的厚望。
在2025年6月完成一系列融资后,安得智联还引入了除美的之外的其他股东,包括海信集团、天津顺和等。
招股书显示,安得智联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美的全资子公司美的智联持股52.94%,为控股股东。
除了数家安得和美的的持股平台外,其他投资者包括海信全资拥有的海信电子技术,持股22.03%,天津顺和持股2.90%,钟鼎晟观持股1.45%,隐山致能持股0.72%,美科启信持股0.43%。
未来通过港股市场融资,安得智联将有望拓展国际化供应链服务,并推动端到端的数智化升级。
04
很多“美的人”
作为美的子公司,安得智联的核心团队几乎清一色来自美的。
招股书显示,安得智联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4名非执行董事以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2名执行董事分别是:48岁的梁鹏飞,安得智联董事长及总裁;以及43岁的马良,安得智联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
梁鹏飞于2019年7月加入安得智联担任董事、董事长兼总裁,并于2025年8月获调任为执行董事。
加入安得智联前,他在美的任职约20年,曾深度参与美的集团”T+3“产销模式及全渠道”一盘货“业务改革。
马良于2019年12月加入安得智联担任财务总监,目前主要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财务战略相关事宜及董事会事宜。
加入安得智联之前,马良在美的集团任职逾10年,曾担任美的集团多个部门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及财务部部长。
跟梁鹏飞和马良一样,非执行董事骆文辉是一毕业就加入了美的,她于2006年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非执行董事陈丽红也一样,在2005年3月获得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后,就入职了美的。
另外,段跃斌同样是这个路径,在2003年7月获得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学位后,就入职了海信。
统计来看,安得智联执行董事全来自美的,非执行董事席位中,美的占了3席,海信占1席。
这种美的人才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略一致性,但一定程度上仍会导致安得智联与母公司的独立性受到质疑。
而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获取最高薪酬的两位雇员是安得智联两名执行董事。
2022年至2024年,安得智联为梁鹏飞支付的酬金分别为972.7万元、713.0万元以及878.5万元。
同期,安得智联为马良的支付酬金分别为246.1万元、234.9万元以及238.8万元。
开出近千万的年薪,美的确实是对领导安得智联的梁鹏飞寄予厚望。
05
总结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中国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4年的约3.10万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4.6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5%。
随着制造业向高效、智能化演进,生产物流及终端配送的升级需求日益迫切,行业面临可观机遇。
安得智联的优势在于依托美的集团深厚的制造背景,形成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但公司同样面临挑战:
其一,客户集中度高,过度依赖美的仍是资本市场关注焦点;
其二,行业竞争激烈,日日顺、京东物流、菜鸟等玩家同样在供应链物流领域深耕多年;
其三,服务成本高企,过去三年毛利率维持在7%左右,盈利能力不算突出。
对何享健家族而言,安得智联冲刺IPO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是一场战略博弈。
若能成功登陆港交所,安得智联将为美的集团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资本运作空间。
但若仍未能解决过度依赖母公司的问题,市场对其独立价值的认可将受限。